10月,不是采茶制茶季節(jié),在黃山市太平區(qū)的猴坑茶廠里,光滑的桶鍋,軟而薄的竹畚箕,等候著來年春天的忙碌。
什么是殺青?什么又是理條、整形、毛烘、足烘、復(fù)焙?在太平猴魁省級傳承人方繼凡的眼中,這一完整版的古法制茶手工流程,正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太平猴魁制作技藝的專長,為此,方繼凡還專門編寫了一本連環(huán)畫《猴坑傳奇》,詳盡描繪猴魁制作技藝以及茶鄉(xiāng)茶農(nóng)的故事。 太平猴魁產(chǎn)于黃山市北麓的黃山區(qū)(原太平縣)一帶,主產(chǎn)區(qū)位于新明鄉(xiāng)三門村的猴坑、猴崗、顏家,尤以猴坑高山茶園所采制的尖茶品質(zhì)最優(yōu)。茶園皆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上的中低山,多黑沙壤土,土層深厚,土質(zhì)肥沃。生態(tài)極佳的茶鄉(xiāng),傳承千百年的好茶,有很多美麗的傳說;勤勞質(zhì)樸的茶農(nóng),傳承千百年的工藝,有一套完美的流程。茶葉的制作技藝從大的方面來說只有兩步,即采摘和炒制。但方繼凡告訴記者,猴魁的制作,從采摘開始就特別考究。谷雨前后,當芽稍長到一芽三四葉初展時,就可以采摘了。采茶也是有四揀之說,揀山、揀叢、揀枝、揀尖。揀山,指的是要在云霧籠罩的山上采茶,揀叢指的是要在生長旺盛的茶棵采摘,揀枝指的是要在粗壯、挺直的嫩枝采摘,揀尖就是掐尖,要盡量采摘肥大多毫的茶葉。
“至于炒制過程,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量化指標。”熟悉采制技藝的不僅只有“正牌”傳承人,在猴坑茶廠工作不久的小李也能熟稔地報出一串數(shù)據(jù):殺青得用直徑70厘米的桶鍋,鍋溫在110℃左右,每鍋投葉量75至100克,歷時2至3分鐘翻炒。毛烘按一口殺青鍋配四只烘籠,火溫依次為100℃、90℃、80℃、70℃,當翻到第四烘時,葉質(zhì)已經(jīng)干脆。足烘的投葉量為250克左右,火溫70℃左右,約九成干,下烘攤放。復(fù)焙又叫打老火,投葉量約1900克,火溫60℃左右,邊烘邊翻。
念叨著那一片繁忙景象,記者對眼前這杯沏好的太平猴魁頓時心生敬意。透明玻璃杯里的猴魁茶,葉色蒼綠勻潤,湯色清綠明澈,恣意地綻放出大自然的美,更綻放出茶農(nóng)們的心靈手巧。
從1912年至今,茶農(nóng)茶商們將太平猴魁傳播到五湖四海,古老猴魁茶不斷拔得頭籌、榮譽等身,并被作為國禮傳達華夏的文明和友誼。方繼凡說起這些來,很是自豪:從祖輩方南山在南京開第一個茶鋪,到自己在黃山腳下引領(lǐng)山民富足一方,茶品終成藝術(shù),商品終成文化。
【記者手記】
由于不是采茶制茶的季節(jié),記者沒有親眼看到太平猴魁的制作過程,但對青山綠水簇擁著的茶園和豁達開朗的種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大家相信,這項純粹的手工技藝必然會與高山絕塵的茶葉一起,成為一脈源遠流長的文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