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別山鄂皖交界處,有一座春梅亭,亭里有一張簡易桌子和幾條長凳,桌上放有開水瓶和茶碗,南來北往的路人都可在亭中喝到免費茶水。
無償為路人送茶的是黃梅縣柳林鄉(xiāng)望江村9組村民吳國民一家。吳家地處湖北黃梅縣北部的蘄黃古道,往東是安徽宿松縣,往西是湖北蘄春縣,是古人從中原下江南必經(jīng)之地。
對吳家人而言,每天開門的頭一件大事就是燒茶,然后送到“春梅亭”,給過往行人解渴。一年365日,天天如此,風(fēng)雨無阻。
擔(dān)心行人喝涼水傷身 一家6代人堅持送茶140年
黃岡市文明辦“黃岡楷!痹u選材料顯示,吳家這種傳統(tǒng)已經(jīng)沿襲了140多年,歷經(jīng)6代人。吳家為路人送茶是從國民的曾祖吳永發(fā)于140多年前開始的,從未間斷。
據(jù)《吳氏家譜》記載,曾祖吳永發(fā)當(dāng)年在嶺上看到行人商客喝冰涼的山泉水,擔(dān)心傷身,于是有了為行人送茶的想法。同治六年前后,吳永發(fā)開始給“界牌石”涼亭(即后來的“春梅亭”)送茶。此后數(shù)年,吳家順風(fēng)順?biāo)怯腊l(fā)認(rèn)為,自己的善舉感動了上蒼,就把給路人送茶作為“積善之家有余慶”的家訓(xùn)代代薪火相傳。
吳家給涼亭送茶的人角色歷來都是由家中長者擔(dān)當(dāng)。在吳國民的記憶里,上輩送茶的主角是他母親。母親陳細(xì)能三寸小腳,走路搖搖晃晃,很是吃力,尤其往返家與涼亭之間的幾里山道,每次走下來都累得滿頭大汗。母親1995年92歲時去逝,但她送茶一直堅持到59歲時實在走不動了才傳給兒子。
吳國民15歲開始送茶,至今51年。他和老伴王菊梅分工明確。老伴每天早起將開水燒好,春冬兩季不放茶葉,直接灌到開水瓶里,夏秋兩季則舀到洗米缽或吊桶里,放上自采自制的野茶,然后由老頭子送到?jīng)鐾ぁ?/P>
1996年,蘄黃古道修起了公路,為了便于就近送茶,吳國民和老伴、兒女們一合議,就提前把家遷到現(xiàn)址。
送茶從未收過一分錢 因送茶而愉悅就是最好的回報
據(jù)吳國民介紹,100多年來,喝過吳家茶水的人不計其數(shù),過往的行人客商,挑鹽、扛茯苓的腳夫,太平天國的起義軍,國軍抗日將士,新四軍游擊隊都曾夸吳家茶水清香解渴。張體學(xué)將軍在大別山抗日打游擊時常到?jīng)鐾ず炔,并與其父吳連芳詩詞唱和。而劉鄧大軍渡江作戰(zhàn)前在此過兵三日三夜,他家是灶門口不斷火,送茶路上不斷人。
140多年里,吳家為行人送茶從未收過一分錢。細(xì)細(xì)算來,吳家為路人送茶所耗費的茶葉、茶具、柴火、桌凳和人工加在一起總有好幾十萬元,而他們沒有從送茶上拿一分錢報酬。有人戲言如果把這筆錢省下來,吳家說不定早就變有錢人家了,但吳國民不這么認(rèn)為。“給行人送茶是積善行德,并不是圖什么回報,我因為送茶而心情愉悅,這就是社會給我最好的回報。”吳國民說。
吳國民生有二子一女,都已成家。三個子女對送茶都很熱心,女兒吳瓊嬌回娘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幫母親燒茶并親自送到?jīng)鐾,兩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吳忠良、吳瓊曹回家過年過節(jié),就包下了燒茶送茶的活。子女有孝道,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更顯同情心,一次父子三人看見有一病人露宿山地,頓生憐憫之心,遂在“春梅亭”對面的路邊做了三間小房,取名“施茗堂”,辦了床被,以供該病人或錯過宿頭的行人免費落腳安身。
吳國民表示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“送茶”當(dāng)成祖訓(xùn)一代代傳承下去,讓蘄黃古道上的行人永遠(yuǎn)有免費茶水喝。他準(zhǔn)備在年底把被風(fēng)雨浸蝕已顯得破爛的“春梅亭”再整修一番,為路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小憩環(huán)境。
作者:柯利華 來源:楚天時報
|